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教授做客“城院大讲堂” | ||
| ||
“参观故宫最好的方法,就是听我在这儿讲。” “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把这项事业推向前去。” “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的,主要为了文化传播。” 11月15日下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教授做客“城院大讲堂”,开启“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第二讲。校党委书记洪庆华为单霁翔教授颁发“城院大讲堂”纪念牌,校长罗卫东主持讲座。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遗产。” 人类社会关注文化和自然遗产达成共识的时间并不长,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国家、领土上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在它们受到威胁的时候会举全国之力,甚至通过国际社会的合作进行拯救。这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上世纪50年代,埃及要建设阿斯旺水库,为了拯救即将被淹没的努比亚遗址,埃及政府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求助于国际社会,当时有三十多个国家进行了拯救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就诞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这些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一理念形成之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两年后,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长城、周口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虽然只有6项,但也改变了我们的遗产保护理念。”单霁翔说。 单霁翔分别以长城和泰山为例印证。他说,保护长城的做法从每过若干年后公布一些保护的新点段,到把长城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产来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念出现;保护泰山从以保护摩崖石刻和古建筑为主,到把泰山整座山都给申报了世界遗产,泰山成为了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从那以后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的庐山、青城山、峨眉山、五台山、武夷山、嵩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全部走向了世界,进入了世界遗产,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出现了。” 1997年,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成为世界遗产以后,引发了强大的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潮。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了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和意大利并列,都是55项。 要让文化遗产资源“美”起来、“活”起来 如今的杭州,同时拥有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遗产。回顾这三处名胜的申遗之路,单霁翔感慨万千。 在申遗之初,西湖的申报材料曾受到质疑。“西湖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湖泊,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单霁翔用简单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西湖的价值。“十年申遗路,西湖边没有新建一座房子。”这十年,杭州市为实现西湖申遗成功的目标付出了巨大努力。西湖申遗的十年,正是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十年。单霁翔为杭州同时兼顾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点赞。 “良渚古城遗址就像公园一般美丽。”单霁翔说。在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建设过程中,“遗址公园”的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如今,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承载着保护、展示良渚文化的重要功能,更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处大课堂。“今天的良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单霁翔欣慰地说。 单霁翔最早关注大运河是在2003年,彼时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开工建设,对大运河的保护也被摆上了桌面。大运河申遗涉及8个省和直辖市,必须制定一个翔实而有凝聚力的申遗规划,才能实现申遗成功的目标。也正是在大运河申遗期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更加强调保护活态、动态的历史街区和遗产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更加强调一种既有状态的存续。 “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人们的精神事业,是我们的责任。” “我国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文化遗产申报背后的目的是带有抢救性质的。”在单霁翔看来,在经历过四十多年疾风暴雨般的城市化进程后,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单霁翔说,“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人们的精神事业,是我们的责任。” 在“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水青山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经典案例。安吉县生态环境优越,“拥有100多万亩的竹海,10多万亩的白茶园,同时也是浙江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最早的地方,安吉古城也得到了整体的保护,是重要的文化廊道。”通过安吉生态博物馆,充分探究、挖掘每个村庄的文化资源,让这些村庄自发地展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有的村庄展示造纸文化,有的村庄展示竹子文化。”单霁翔表示,当时当地还凭借抽水蓄能电站的地形在南方建立了唯一一个天然滑雪场,这些无不展示出在生态保护之路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景象。 “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 北京的城市特色是在城市中心有一条从永定门到钟楼鼓楼的长7.8公里的中轴线,而2024年申报的世界遗产就是北京的中轴线。“不仅是因为这条中轴线历史悠久、路线长,更是因为这条中轴线充满了故事,充满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理念。”单霁翔认为,这条城市中轴线不是凝固在一个时代,而是从元代、明代、清代、近代、当代所凝练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城市景观。 在介绍中轴线保护工作的同时,单霁翔还讲述了故宫保护工作的故事。2012年,单霁翔来到故宫工作后,却发现这里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这里说是馆展宏大,故宫的大部分区域却都竖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说是产品丰富,99%的成品都在库房里,拿出来展示了不到1%。故宫院从来就不缺观众和资源,缺的是人文关怀。”单霁翔说,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展了维持三年的环境大整治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扩大开放。 修复文物、清理地面和屋顶上的杂草、去商业化、拆除彩钢板……一件件整治,一件件开放,单霁翔用五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故宫所有的房间,和团队用了3年时间将故宫的9371间房子都整理得干干净净。他们通过不断的环境的整治、古建筑的修缮和文物修复,使故宫开放了更多的区域,举办了更多的展览。截至2018年底,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超过总面积的80%。 随着区域的不断开放,单霁翔也认识到传播故宫文化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于是,他带领故宫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出品系列app,成立故宫数字化社区,不断拓宽社区功能,实现从资源数据化到数据场景化再到网络智能化。 “博物馆本质是文化传播的机构,它是人们学习的一个大课堂,是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单霁翔还推动了故宫学院的成立,并在全国10个城市建立了分院,开展系列活动如睡龙袍,画坛子做堆绣、剪彩等、做茶点等,让教育深入社区,深入学生。 “2020年12月8日,这一天我们格外的激动。我们在各界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现在,我们已经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单霁翔激动地说。让文化遗产在身边呈现,离不开一代代文遗人的悉心守护。而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接力棒即将传到下一代人的手里,这种久久为功的精神,定将激励城院学子讲好中国故事,远播中国声音。 “听完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细节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的重要性。”财务管理2111班沈剑烽感慨道。“作为广电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文化传播重任,未来我也会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广电2202的李璐伶说。 文:李筱萌,陈奕霓 |